醬豆,宿遷人對它都不陌生,無論是居家過日子,還是一些宴席上,往往都會出現這盤具有本地特色的傳統小菜。有宿遷人說:“三天不吃肉可以,如果三天不吃醬豆,那日子就沒了‘味道’。”
以前,宿遷的老人們大都會制作醬豆,尤其到了農歷臘月,家家戶戶“烀醬豆”幾乎成了一道光景。宿遷市湖濱新區皂河鎮劉莊村,被譽為“醬豆專業村”,當下,除了各家各戶年末歲尾“烀醬豆”滿足自家人享用,還有十來戶常年制作醬豆,銷往宿遷市區、山東、徐州及周邊鄉鎮。今年44歲的劉小花,不僅全家人常年制作醬豆,還請了幾名工人幫忙,她家平均每天有一噸成品醬豆供應市場,目前正在申請注冊“劉花妹臘坊”商標。
說起醬豆,被鄉親們戲稱為“醬豆西施”的劉小花介紹說,醬豆作為宿遷具有地方特色的家常小菜,有一定的歷史淵源,它和古老宿遷更是密不可分。相傳,秦朝末年,戰事不斷,楚軍將士有糧無菜,日漸體弱,楚霸王項羽眉頭緊鎖,其妻虞姬愛夫惜兵,令軍中大廚研究一道菜肴,以養項軍,這就是醬豆。醬豆做好后,項軍胃口大開,體力大增,所向披靡。
另據傳說,唐代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傳經,帶去了中國人生產的醬豆,自此,醬豆開始從日本寺院傳遍民間。清朝乾隆帝六下江南,五次駐蹕宿遷,相傳特別愛吃醬豆,相關資料至今尚存皂河乾隆行宮御膳房內。
古鎮皂河做醬豆的人很多,經過千百年來的經驗積累,他們用駱馬湖水做出來的醬豆,別有一番風味。“醬豆,是大豆發酵食品,將大豆放在鍋里煮熟以后,裝進蒲包內埋在草堆里進行發酵。當真菌生長到一定程度就拿出來,用水攪拌再放入辣椒、生姜、花椒、鹽等配料,拌勻后即可食用。”劉小花說,過去大家都會在過春節前蒸饅頭,饅頭蒸好后,就把黃豆放在鍋里煮,等黃豆煮爛了,再裝進蒲包埋在草里焐,等到黃豆被焐出了霉味兒,再放入鹽水里漚。一個家庭臘月里加工一壇醬豆,能吃到夏天。
還沒到劉小花家,就能聞到一股特殊的醬香味兒。操作間,幾口大鍋同時在煮黃豆;另一間屋里,成堆的稻草下正在焐煮熟煮透的黃豆;冷庫里,加工好了的醬豆裝在桶里,有客戶不時來取貨。劉小花介紹,她家醬豆的原料,是選用當地優質大豆,經過浸泡、高溫蒸煮、無菌化處理,保留了傳統做法生產出來的醬豆的口味。煮黃豆需要耗時8小時,再將熟黃豆裝袋,放在稻草堆里焐三天三夜,之后,再用煮黃豆留下來的湯汁下醬豆,放入適量的食用鹽、花椒、生姜絲、辣椒粉等腌制,這樣制作出來的醬豆色澤紅潤、鮮辣適口、醬香濃郁。
醬豆既可作為一種調味料,又可作為一種開胃小菜,食之綿軟可口,鮮咸辣適度,色味俱佳。劉小花說,醬豆不僅可以直接食用,還可以加工出其他美味佳肴,比如醬豆炒雞蛋、醬豆拌豆腐,用醬豆拌面條,也別有風味。難怪有人說,宿遷醬豆,早已成為一代又一代宿遷人永遠記憶的味道。
新聞熱點
新聞爆料